英特尔杨旭讲述:从实习生到全球副总裁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07-10-26浏览次数:4058

“你们招人更看中过去经验,还是未来潜力?如果是后者,那么我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。”在如潮的应聘队伍里,这个年轻人声音洪亮,充满自信。英特尔主考官缓慢地抬起头,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中国留学生,稚气未脱,神采奕奕。

  这是1986年美国GMI(通用汽车学院)工程管理学院临近尾声的冬季校园招聘现场。

  参加这么多年校园招聘,英特尔主考官碰到主动提问的大一新生本就凤毛麟角,更何况是一向含蓄内敛的亚洲学生。他记住了这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,并笑着告诉他,“没错,我们更看重未来潜力。”

  一星期后,小伙子果然收到来自英特尔的邀请,成为英特尔底特律办事处的一名实习生。这个机会令他欣喜异常。事实证明,这位主考官慧眼识才。

  这个中国小伙子后来成为叱咤中国IT界的风云人物,为英特尔在中国市场攻城拔寨,立下赫赫战功――他就是杨旭,现任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大区总经理。

  21年间,不断发掘自身潜力的杨旭,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高峰。2007年,英特尔中国区从亚太区正式独立(级别上与亚太区平行),由于杨旭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出色的领导能力,成为执掌中国大区的不二人选。业内人士纷纷评价,英特尔中国区的独立,离不开杨旭本人的积极推动,而他担任独立后的中国大区总经理,更开创了英特尔任用本土经理人的最高人事任命纪录。

  21年间,长期价值观的锤炼与熏陶,潜移默化中,英特尔的DNA早已深入他的骨髓。在英特尔公司内部,同事们惯以“英特尔金童”来称呼他;在外界看来,杨旭原本个性中的自信、谨慎,与英特尔文化中的执着和危机感相得益彰,他似乎生就应当成为英特尔人。

  “英特尔是一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地方。只要你愿意,个人的创造力、想象力和冒险精神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。”杨旭认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合适“生长”的土壤。

  2007年1月5日,一个普通的冬日午后,北京嘉里中心,杨旭坐在英特尔中国区总部6楼第7会议室向《IT时代周刊》回忆自己的成长轨迹,感触良多。

  “Ian,你应该去做销售”

  “我不是一个对人生作设计的人,也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和目标,很多时候都是巧合,顺其自然和顺理成章。”自称是英特尔的一员福将,杨旭常说自己几次大的转机都源于偶然。

  然而,偶然的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人,这个人必须善于思考,勤于积累。偶然的点串成线,就成为了必然。

  1986年5月,杨旭正式到英特尔底特律办公室上班。当时手头并不宽裕,为了表示正式,他还是特意为自己置办了一身行头。虽然从里到外都是化纤质地,看上去还像模像样。踏进办公室大门的那一刻,他被迎面墙上的一块牌子吸引住了,牌子上写着:客户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。

  “客户?财富?”趁着等候人事部办手续的时间,杨旭直直地瞪着牌子,想了足足10分钟。

  20世纪80年代中期,对任何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,大脑里“客户”的概念都几乎为零。当时国内市场经济已经开始兴起,但是很多行业的服务意识还十分淡薄。即便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,到饭店吃饭,也需要看服务员脸色。更不用说在杨旭的老家重庆了。

  “当时无法真正理解那句话,但是我想,在这家公司,只要把客户服务好,肯定不会错。”就是这进门10分钟的思考,为杨旭后来在英特尔的职业走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
  杨旭进入公司一个多月后,开始按照“牌子”做事了。1986年6月底,在底特律举行的F1一级方程式汽车巡回赛上,当时车王巴西人塞纳驾驶的福特赛车使用了英特尔的工业控制芯片,所以每到这个时候,英特尔都会包下看台,邀请客户携家人、朋友观赛,为塞纳摇旗呐喊,这成为英特尔的一项传统。杨旭和同事们的唯一任务就是“Entertaincustomer”(招待好客户)。起初杨旭还担心,刚到公司,对产品和业务还不熟悉,不知道该怎样与客户沟通,同事们打消了他的疑虑,“只要做好你自己就足够了。”

  不必谈业务,可以聊家常,聊天南海北,可以结交朋友,3天巡回赛下来杨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大家都对这个来自中国,很能“摆龙门阵”的小伙子充满了好奇。爽朗热情的个性让他深受欢迎。杨旭十分喜欢这样的工作形式,“那时的我萌生了对销售工作的兴趣。”杨旭笑着说。

  现在看来,杨旭选择这条路或许是父亲的遗传。杨父是杨旭的“偶像”和人生中重要的导师,在少年时的杨旭眼中,父亲就像大树,富于传奇色彩。

  据杨旭介绍,父亲早年参加地下党工作,经历丰富,为人豁达豪爽,喜欢结识朋友。在记忆里,家里的客厅常常是父亲与朋友畅谈人生的地方,父亲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的游刃有余,让少年的他感到神奇不已。他期待有一天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。自小耳濡目染,也确实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小“孟尝”,待人接物处处有父亲的影子。这对他后来从事销售工作大有裨益。 杨旭表现出来的个人潜质,引起了他在底特律的上司的注意,他发现这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总有问不完的问题,不断要求分配新的工作任务,喜欢跟销售人员呆在一起,喜欢跟他们交流。当时,底特律办公室主要负责销售业务,杨旭也能间接参加一些与销售有关的工作。每到这个时候,杨旭会更加兴奋,任务总能完成得十分出色。事实上,杨旭在英特尔的实习工作并不都在底特律,但这个不安分的小伙子却给这个上司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

  4年以后,杨旭完成学业,也结束了英特尔实习生涯,作为正式职员前往英特尔位于俄勒冈州的系统部就职。临行前,这位底特律的老板发自内心地对杨旭说,“Ian,你应该去做销售。”

  回忆这段经历时,杨旭有些激动,他反复地向《IT时代周刊》重复着16年前的那句话。不难看出,它对于杨旭的意义,起码在当时,这位知人善任的上司点出了他的优势所在。“这句话提醒我今后要做销售和市场,或者至少是做靠近客户端的工作。”

  明确的目标让杨旭学习积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。在俄勒冈州工作的5年时间里,这位风风火火的青年开始变得沉稳,他不断虚心求教,遇到不理解的问题,他会想尽办法弄懂。当时担任客户市场经理的他,直接为亚太区销售和市场提供后台服务。在间接接触亚太客户的同时,他对英特尔的技术发展脉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。

  “这段长达5年的工作经历,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关注总部产品的信息、产品研发的过程,思考未来技术的走势。这对我后来回国从事销售工作,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”杨旭说。

  后台支持的工作永远是被动的,如果销售人员没有问题,杨旭很少能找到与客户交流的机会,对前沿市场的接触十分有限。

  “一个人到底喜不喜欢销售工作,是否对市场有感觉,这些都是他血液里的东西。做销售,一定要兴奋,要有热情。和客户坐在一起,我就会很高兴。可如果和公司同事一起开会,就没有那么兴奋了。”说到此,杨旭夸张地做了瞌睡状。

  全面负责中国工作

  杨旭渴望与客户有更直观的互动,对市场能更主动地了解,这个机会终于在1995年被他等到了。老朋友陈朝益告诉杨旭,中国有新的发展机会。

  1995年10月,在英特尔中国总经理陈朝益的力荐下,杨旭获得了在中国工作6个月的机会。在此之前的两三年时间里,杨旭也曾多次代表系统部到中国出差,但每次的时间都很短暂。因此杨旭当时对朋友所言的“机会”并没有太深切的感受。

  选择这次偶然的工作机会,还有一个原因。当时杨旭新婚不久,为了陪伴正办理**手续的太太,他也乐于选择在国内做半年的停留。然而正是这次不经意的驻留,却把中国市场机会真真切切地“推”到杨旭面前,身体里渴望一展身手的血液开始澎湃。

  “国内的机会确实要比美国激动人心得多。”杨旭回忆,“终于能够做更能发挥才能的销售工作,而且过去10年在英特尔学到的东西,了解的企业文化统统能派上用场,当时我简直兴奋极了。我感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鼓舞。”

 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,个人电脑(PC)的概念才开始在中国老百姓中普及,占据市场主要位置的国外品牌在中国销售欧美市场的存货,国内厂商还似蹒跚学步的孩子,由于实力不济,只敢跟着国外厂商的市场策略行事。1995年,当“奔腾”产品早已遍布欧美市场达两年之久时,486机型还继续充斥国内PC市场。

  每当英特尔产品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刻,PC市场的格局都会发生重大改变,杨旭凭借常年在英特尔工作的经验深信这一点。而中国市场似乎能够最好地证实自己的想法。国内PC厂商渴望能够像家电厂商一样,续演漂亮翻身仗,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导者和引领者。所以,他认为不合理的局面是到打破的时候了。

  杨旭意识到国内厂商的想法不是没有可能。在那个特定时代,国外PC企业完全以总部为导向,所有的市场和销售策略都由总部制定,国外企业中国分公司毫不关心新产品的销售,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权限。

  所以,机会只会在国内厂商手中。杨旭坚信“扇子可以从两面打开”,通过扶持国内企业,扩大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,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。从整体环境分析,他认定中国政府一定会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,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内PC企业本身就会有新的发展契机。

  杨旭铆足了劲,然而事情却无法一帆风顺。机遇总与挑战并存。

  1995年的中国PC市场,DIY机型占50%的市场份额,国外品牌占40%有余,国内品牌不足10%.杨旭力主扶持国内厂商,通过推动“奔腾”替代“486”,进一步扩大英特尔在中国的版图。